建进口商品馆,设立保税区,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义乌升级,国际商贸将再次风生水起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获批,是义乌发展的一个全新起点。我们将百倍珍视这一机遇。”昨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动员大会上,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分别讲话,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作了动员报告。
“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不具资源、区位优势,但在短短30年不到的时间里,由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小县,建设成为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贸易重镇。在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加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贸易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彭森在动员大会上说。
有专家认为,“义乌试点”之于义乌是意义重大,之于浙江乃至全国更是一个重要引擎。这个全球大市场在新的起跑线上,“义乌试点”将在哪些领域有所突破?“义乌升级”又将为其带来哪些转变?
市场转型: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
“义乌如今已然成为国内的小商品市场‘集散地’,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它快速发展成长为国际上最大的采购基地之一。同时积极引进其他国家生产的优质商品,大力发展出口、进口和转口贸易,提升发展国际贸易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名城。”省发改委副主任姚作汀说。
“义乌的小商贩底子深厚,但要走向全球化还得转变贸易方式。”有专家指出,义乌市场采购有几个明显特点:产品小而散,没有标准化。在交易活动上,商品贸易多品种、多批次、少批量。采购方式上,主要满足定向采购和即兴采购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需求,经营主体上,公司户和个体户并存。
“我是去年年底进驻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进口馆的,专卖德国的烹饪用具。”杨振芳是德国华侨,从小在义乌长大的她还是选择回到义乌创业,“义乌试点”的消息更是让她兴奋不已,“对进口商品来说,如果通关速度更快,将带来更好的商机,现在我部分产品从报关到清关大约需要三个月时间。”杨振芳说,在义乌做进口商品,未来商机无限。
“随着国外客商数量的增加和他们采购规模的扩大,传统的海关监管制度、国外客商的签证机制等都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这是一对激烈的矛盾。一方面市场本身发展进入到要求更为高效的要素流通机制,但同时市场又必须借助监管、市场标准的制定来实现规划化运作。所以如何通过“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建立,实现“管得住、通得快”,是义乌试点的机制改革的核心点所在。
为此,义乌市政府对“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及配套政策也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比如探索建立新型的通关监管模式,在“管得住”的前提下,不断使进出境物流“通得快”。在检验检疫方面,探索自主申报模式,深化出口主体分类管理体制改革,在税务方面,探索制订出口货物免税备案管理办法,对设立在义乌市的外贸公司在义乌采购货物出口的,实行不征税不退税政策。在工商方面支持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分支机构并赋予对外贸易经营权等等。这些设想也给义乌的未来描绘了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