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一发展起来,MSN在美国就开始往下掉。在2002年、2003年的时候硅谷很多学校都开始用LINUX,但是无法与MSN兼容,那边用户迁移到AOL、Yahoo! Messenger;后来都跑到Gtalk上面去了,再后来Facebook、Twitter出现,大家就不流行聊天了。美国人喜欢“异步”沟通,你发给我一个东西,我不需要马上回给你,比如说电话留言、邮件。美国人时间管理比中国人好,这是一种文化的细微差异。
在中国,早期IM其实是充当了社交网络的角色。后来等到人人网、微博起来之后,分流了一部分人。那上面的一些信息,原来是通过IM里面的“聊天群”来实现的。MSN那时候开始加速没落,聊天群它也没做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办法组建一个群,而QQ群则是由来已久。MSN的Spaces有一段时间也很火,而且会把用户文章的标题放到签名里面来滚动更新,所以我说MSN的战略规划是非常宏大的。但很可惜,这些动作都是它快不行了的时候才做的。
好好研究MSN的处境,我发现,它的每一个问题单独来看都不是特别重要的,但恰恰又是用户体验里面一个不可缺少的一环;它输就输在细节上,而细节最后很致命。它当年的成功,只是因为当时用户没有更好的其他选择。

标签Tags:
MSN
关键字:
MSN失败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