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发展,似乎走出了民营企业的另一种快速成长的新模式从制造业驱动换为电子商务驱动。然而,问题也接踵而来。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发展,被电子商务拖拽着长大的民营快递企业,开始显得力不从心。据统计数据显示,如今每天从淘宝网流出的订单就高达500万件,业务量暴增的同时,现有物流的容量和服务质量也遭遇瓶颈,买家投诉日增,物流商与阿里巴巴的关系也日渐紧张。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也曾坦言,在信息流、资金流解决之后,“刚缓过气,我们发现所有抱怨、投诉都来自物流。”
有着相同遭遇的不止阿里巴巴这一家。京东商城也不止一次地抱怨,“由于订单增长太快,物流中心的处理能力根本跟不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体验不佳。”“甚至有时候公司还通过媒体向消费者喊话:请暂时不要来京东购物了,去别的地方买吧。”
到2010年底,物流业更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让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一产业之上。商业杂志主编刘湘明比喻:“2010年国内电子商务的火爆,在新年到来之前被狠狠地踩了一脚刹车”。其所指的刹车当然是跟不上的物流服务。换句话说,现在几乎所有电子商务公司的成长脚步正在被物流环节拖累。
然而,为什么从To B 到To C,换了一个更强劲的发动机,物流反而“踩了一脚急刹车”?一业内人士分析,“这种驱动力的转变,不是简单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B2B转移为B2C,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物流配送需求。”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一个典型的便利店,每天至少有1000人次购买。支持这一天的店面销售,仅仅需要每天晚上配送中心往这个店里进行一次配送就足够了。然而,如果有1%的消费需求转移到网购,就需要10次到户的配送。一次到店的货车配送费用大约是50元,一次到户的配送费用大约是5元,10次也刚刚好是50元。这也就是说,对于物流产业来说,电子商务占社会零售的份额每提高1%,配送服务收入机会就会提高100%。“实际情况会比这个复杂些,如果仅以淘宝订单数据做测算,得出从To B到To C 物流需求的放大乘数大约是70倍。”该人士指出。
事实上,除了业务量的暴增之外,无法衔接的原因在于,物流业与电子商务的不匹配。上述业内人士分析,对于当前的物流体系来说,90%以上的仓库、设施、人员乃至系统等主要资源都掌握在尚未参与电子商务的物流企业中,都还主要运行在传统产业的需求环境中,无论是改造仓库运作、提升配送速度还是建立到户交付能力,当前掌控主要资源的物流主力军尚未做出及时反应。“现在与电子商务联动起来的仅仅是新生力量快递公司。”

标签Tags:
关键字:
物流业,电子商务,,业务量暴增后,物流业与电子商务不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