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在梁平农村开最“土”的拖拉机,10年后的今天在北京做最“洋”的互联网行业,任销售经理,月薪3万。10年时间,梁平县任贤镇农民邱尚华发生了让他万万不能预想的变化。今年春节,仍然长着一双粗糙大手、说话嗓门特大的他,驾着一辆富康车开了近2000公里,回家过年。
邱尚华告诉记者,他生于1974年,1995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老家。作为农村“知识青年”,邱尚华不满足于种地、养猪和农闲打工这种传统农民的生产方式,他买了一辆拖拉机,给十里八村的乡亲运输建材、生猪和粮食。“一年算下来,能赚万把块钱,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算不错的收入了。”
但受过教育的他并不满足。两年后,他将拖拉机卖了,添上自己两年来的全部积蓄,买了一辆四轮小货车。小货车远比拖拉机装的多,并且跑得快、故障少。这样,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邱尚华每年能有2万元收入,“算是农村中的富人了。”
2002年,邱尚华再次“升级换代”,购买了一辆中巴车,专营从梁平任贤镇至县城的客运,每年的收入在3万元左右。比起开货车和拖拉机来说,客运没有欠款,且晚上能休息,收入也不错,此时他觉得,自己可以稳定下来长期从事这个职业了。
不过,这个自称“不安分”的人,却在2005年卖掉了中巴车,远赴北京给一个在京创办网站的梁平老乡当司机兼保镖。为什么要舍弃稳定的中巴车生意?邱尚华说:“客运生意没有增长空间,时间长了,我只有疲惫,没有任何成就感。”
初次到北京,邱尚华和高学历的白领比拼没有任何职业技能上的优势。于是,他在这家老乡开办的公司里,潜心从基层干起,起始工资仅有2000元。
由于农民特有的坚韧、勤奋和待人接物上的憨厚朴实,邱尚华在干司机期间就为网站拉到了一个大广告。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几年成为公司销售冠军。没有文凭的他得到公司破格提拔,任某一单项业务的销售经理,手下的员工甚至有清华的毕业生。
今年春节,邱尚华尤为“扬眉吐气”。除了购置一辆轿车外,他已经在县城拥有两套住房,资产总额近百万元。“如果一直开车,我不可能挣这么多。虽然很辛苦,但我真的感到很幸福。”邱尚华说。(本报记者 吴刚)

标签Tags:
关键字:
10年前开拖拉机 10年后做网络营销,一个梁平农民由“土”到“洋”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