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朋友发过来一个双金冠的童装店,产品价格悉数在30元以内,而且很多还是秋冬装,我一阵惊呼,这价格低的是否有些离谱,从厂直接到市场的电子商务对价格的控制真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更何况,很多店铺还是二手采购,中间有个加价的过程。这中间是渠道之于价格的影响力,还是另有它因?
马云说过电子商务就是要让中小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一是避开传统渠道的盘剥及线下市场开拓的资金难度,让中小企业能走上自己的品牌之路;一是要惠及消费者,真正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对于这两点,电子商务确实做到了,而个人也真心希望中小企业能透过此渠道,摆脱代加工的阴影。但是个人感觉,掉头快的是对货源了解的C们,真正在电商领域大展身手的是传统大品牌,中小企业在路上或有几枝秀木,而更多的依然没有赶上趟。
是电子商务难做?当然难,一样要产品,一样要市场,一样要团队,而这些一样也离不开运营成本,更何况很多的中小企业是09年末才反应过来,这个时候做电商就更难了。是中小企业太小?到底什么才算是中小企业?我们可以看看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的定义,就拿生产制造的工业来看——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我在两个产业集群地待过一段时间,一是占全国灯饰70%产能的中山古镇,一是中国服装产业基地东莞虎门,可以看到,几十万的金碧辉煌的水晶灯或者美艳袭人的服装,都很难说系出名门。这两个地方,80%以上的都是家庭型或者邻里型的,人数多在十几个人的小企业,正是这些无数的小型企业让一个产业向下配件市场、服务市场变得可以无限细化,向上则品牌蜂起,产品品类万千。
他们真的很小,几十平米的地方几台机器几个人就可以启动了。前不久去虎门拜访了一个朋友,他的很多订单自己做不过来,就会把订单量在一百、两百的单给到一对夫妻做。如果按这两个产业集群类推,或许中国的加工制造型企业莫过如斯,那么他们对于电子商务的优势在哪里?他们参与性会有多大?参与性有多大,我没法谈,没有具体调过研,但是目测,稍稍有意识也有条件的这类型的企业,都在慢慢开始接触电商领域。看看这两年风起云涌的灯饰电商,看看虎门档口一台一台的电脑,大概能知道个一二。而他们的优势在哪里呢?
回到前面金冠店,可能这就是他们唯一的优势——价格。而这也是产业集群地的优势,但不一定是消费者的好事——因为“物美价廉”不一定是说好产品。
谈到中小企业很多人会谈起灵活性,款式风格的灵活性,订单数量的灵活性,可以满足日益碎片化、个性化的市场,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意。创意开发缺失严重,越灵活导致的是越模仿,更趋同。而电子商务的产品及销量的透明度,更让众多营业者、生产商作为模仿的参考尺度。于是,网络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某爆款的孪生兄弟。产品风格趋同,靠什么打市场?对于生产型中小企业企业来说,价格是最好用,也最容易被掌握的工具。产业集群则把这种优势放得更大。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款型的水晶灯在网上的售价可以从几万到几百,价格差距何以如此之大,这关涉到配件的选用和多少,不是业内人士,消费者根据图片根本搞不清区别——古镇灯饰配件市场不下十个,同样的水晶款式从几元到几千元不等,主体配件从镀铬到镀金到不锈钢种类很多,电线、开关有国标非标之分,组装起来有水晶的数量有多有少,整个弄下来,价格的差异非常大。当然我这里想谈的不是说低价就是质差,因为低价有低价的受益人群,只是在进行价格竞争的时候,对于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关注。这里尤其是一些大的企业,拿着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品牌的高溢价,最是坑爹。
进行价格控制,尤其是原材料的选择,是此类生产型企业的拿手好戏,而这就直接关涉到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这是中小型企业的过失吗?应该错在价格越做越烂的电商市场,错在没有严格质量监管的中国市场,何况很多的大电商们对于货源都解释不清,含混其词的当下,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受控于诸多方面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又能做出怎样的突破?
问一下他们,外贸出口的单子,他们又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