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行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专家认为,银行信贷规模收缩或成常态,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占我市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如何突破融资瓶颈,实现长足发展——
我市中小企业有16547家,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从业人员52.7万人,对GDP、税收、城镇就业贡献率均超过80%。今年上半年,全市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18.2亿元,同比增长24.1%;增加值805.2亿元,同比增长20%;上缴税金42.7亿元,同比增长33.9%。然而在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一提再提的背景下,我市80%的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雪上加霜
“国企钱多四处投,民企贷款磕破头。”一句话道出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辛酸。随着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贷款利息增加,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我跟上海一单位签订了800万元的订货合同,购进原材料需贷款300万元,为此不知联系了多少家银行,不是这里不合格就是那里不达标,小企业贷款实在是难。”在一银行营业厅门口,某服装公司的王经理无奈地说,“如果贷款拿不到,我只能放弃订单了。”
苦于银行融资“门槛”高,很多中小企业只好通过亲戚朋友间的借款和民间借贷的方式用于资金周转。做食品加工生意的孙建民表示,目前各银行经营类贷款的办理程序都差不多,过高的时间成本、交易成本和财务成本是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银行毕竟也是企业,我们不得已对客户进行挑选,实行优中选优。大多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管理基础薄弱,资信度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基础未做好就盲目扩张。”一位银行人士道出了放贷的难处。
银行在做中小企业贷款时,一般要看企业“人品、产品、押品”这三品,而中小企业,由于场地都是租赁经营,且存在生产规模、经营水平、财务制度、抵押物品等方面的问题,很难通过银行越来越严格的审核,在一开始就因失去“比赛资格”而被“淘汰出局”。多举措保中小企业“不差钱”
市中小企业局组织市级金融机构开展“全市产业集群融资促进行”活动,对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融资企业(项目)重点支持,将各企业录入《2011年度产业集群融资项目》,并分别召集市内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项目发布,促进银企对接,搭建融资平台。仅今年上半年,中小企业新增贷款便达40多亿元。同时,通过发行商业承兑汇票、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推广融资租赁业务和推行OTC股权融资等方式,积极为企业筹集资金。
省建行推出“集合贷”政策后,该局采用“由贷款方申请、省中小企业办推荐、建行审定、担保机构联保”的办法,实行审批打包组合,进行一次审批、多次放贷,支持重点产业集群融资企业(项目)。目前,我市上报申请“集合贷”的中小企业达101家。通过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有3家担保机构与辖外股份制银行进行合作,提供贷款担保额23亿元。在市中小企业局的督导和指导下,企业内部的产业融资平台建设、担保体系建设、金融顾问制度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也相继成立和完善。
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专门推动我市科技企业健康发展的机构,现有120家孵化企业,由于他们属于初创型企业,且处在中试阶段,80%的企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资金困难。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该中心将山东洁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德州新工起重设备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形成联保体,成功在德州银行贷款600万元。该中心还与市科技局联合成立产权交易市场,通过技术、专利来吸引优秀企业投资入股。新引进的北京某投融资公司,不仅能解决机构内120家企业的融资难题,还将对德州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起到帮扶作用。
我市各银行也纷纷推出举措,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建行的“信贷工厂”,推出“速贷通”“成长之路”两大信贷品牌,同时利用网络渠道等优势,深化对小企业的综合服务,截至目前共扶持254家小企业,贷款规模11.45亿;农行组织开展优良中小企业专题营销活动,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及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并计划新增小企业贷款1亿元。融资难症结不只在融资环节
国家也开始从宏观政策上扶持中小企业融资,但一味地“雪中送炭”也不是长久之计,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积极应对眼前的危机。
从表面上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由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的,但其背后不仅如此,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首先,我国资本市场“门槛”过高、层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致使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其次,信息不对称和多层次银行体系缺失制约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活动的有效开展。从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看,受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经营管理机制落后、市场稳定性较差、资信等级不高、可抵押担保品较少等条件约束,以及“急、频、少”的融资特点,使得银行贷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市场风险高,信贷意愿低;从信贷供给主体构成看,在国有大型银行占主导的信贷市场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不充足,也缺乏兴趣,有限的信贷规模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庞大的资金需求。再次,从融资配套服务看,不完善的中介信息服务体系加剧了银企信息不对称,而多层次担保体系的缺失则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据市中小企业局局长王爱民分析:从微观现象分析,企业倒闭每天都在发生。但作为正常的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倒闭不足为怪。未来更多小企业的出路,在于创新,在于转型。

标签Tags:
关键字:
中小企业需帮扶更需自救
|